版权所有: 海口市气象局 Copyright©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海口市气象局
技术支持:海南易瑞可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电话:0898-65873961 琼ICP备13001747号-1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琼州大道23号 邮箱:hkqx121@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702000016号
网站标识码:CA220000000608824060001
暴雨的局地性很强,未来局地将出现日降雨量达50mm及以上(各地标准不尽相同,有的地区为80mm及以上,有的定为25mm及以上),或12小时降雨量达30mm及以上的强降雨信息。
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风运行,并且不能判定当时是否有降雪,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发生时寒风凛冽,道路掩埋,形成灾害。中国内蒙古、东北、北疆冬季多见,风向西北或偏北。
冰雹是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一般从积雨云中降下。冰雹的单个冰球叫雹块,雹块的大小差异很大,一般降雹的最大雹块直径小于3cm,常见的如豆粒大小,个别罕见的直径大于10 cm。雹块越大,下落速度和破坏力越大。如直径大于3 cm的雹块质量为13g,落速约25m/s,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冰雹一般出现在对流活动较强的夏秋季节,尤以中纬度内陆地区为多。降雹区常呈带状,宽约几十米到几千米,长约几十千米,成为雹击带。冷涡等天气扰动所伴随的降雹,可以不连续地出现在很大的范围内。冰雹常砸坏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威胁人畜安全,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白色的露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气温还将逐渐下降。
降雨强度和量均相当大的雨。在我国除个别地区之外,一般指日(24小时)降水量50-99.9 毫米。
降雪强度较大的雪(下雪时水平能见度距离小于500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5mm)。
即雪暴,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风运行,并且不能判定当时是否有降雪,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风运行,并且不能判定当时是否有降雪,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发生时寒风凛冽,道路掩埋,形成灾害。中国内蒙古、东北、北疆冬季多见,风向西北或偏北。
飘浮于空中的很微小的片状或针状冰晶,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可辨,有时可形成日柱或其他晕的现象。
透明的丸状或不规则的固态降水,较硬,着硬地一般反弹,直径常小于5毫米。有时内部还有未冻结的水,如被碰碎,则只剩下破碎的冰壳。
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
也称不稳定线或气压涌升线。中尺度天气之一。是一种范围较小、生命史较短的气压和风的不连续线。
也称中性气团。离开原地后受沿途下垫面性质的影响,改变原有基本物理属性的气团。
草原被深度超过15cm的积雪覆盖,使放牧无法进行的一种灾害。如果积雪疏松,马、羊尚有可能扒开雪层吃到牧草;如果积雪由于乍暖后又降温,雪表面结成冰壳,则牧畜不仅吃不到草,而且易受冰壳刮伤。
在气象台站用于以安置测定空气测试和温度仪器的防辐射装置。
也是昼夜平分的一天,从此黑夜更短,白天阳光伴随我们的时间会越来越长,天气当然也会越来越温暖,全国各地全面进入春播的大忙季节。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在大气候或区域气候的背景条件下,由于城市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或小气候。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五岛”的特征,即“热岛”、“湿岛”、“干岛”、“雨岛”、“混浊岛”。
由强风将地面积雪卷起,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分低吹雪(2米以下)和高吹雪(2米以上)两种。
在沙漠地区,由于局地增热不均匀而形成的旋转式尘柱。
赤道高压:出现在赤道缓冲带的内反气旋。
赤道南北两侧5-10度间区域的气候。其基本特点为:(1)气温高。年平均气温为25--28℃;(2)雨量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3000mm,且降雨分布比较均匀,无明显多雨期和少雨期;(3)湿度大;(4)气象要素的年变化不显著。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几内亚湾、南美的亚马逊河流域和亚洲的印度尼西亚群岛属于这类气候,但也有将赤道气候归属于热带气候。
沙漠气候与湿润气候之间的过渡性气候带,其位置常呈马蹄形环绕着沙漠气候区。草原气候的降水量比沙漠气候区多,但仍不足以生长树木。可分为:(1)热草原气候,分布在低纬度热带沙漠的外围,最冷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2)冷草原气候,位于中高纬度地区,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地表面和以下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的统称。单位,指一定口径的蒸发器中的水因蒸发而降低的深度。单位,摄氏度(℃)。
区内已出现或即将出现6级(蒲福风级,下同)或以上大风警告性的信息。通常,以气象电报、明愈广播或悬挂风球等方式发布。 我国海上渔船(尤以木帆船)抗风力弱,为保证安全,大风警报的标准定为6级10.8-13.8m/s(22-26节)。在陆地上,由于大风的地方性很强且各地差异甚大,因此发布大风警报的标准不一。
雾是悬浮在地面的大气中大量细微水滴(或冰晶)的可见集合体。雾和云的区别仅仅在于是否接触地面。雾使地面的水平能见度显著降低。按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使能见度降低到1公里的称为雾,能见度在1-10公里的称为轻舞。雾多为乳白色,城市工矿区的雾可带土黄色或灰色,冰雾可呈暗灰色。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水汽达到(或接近)饱和,在凝结核上凝结而成。雾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形成:(1)空气温度的降低,从而产生平流雾、辐射雾、上坡雾等;(2)空气中水汽的增加,从而产生蒸发雾、锋面雾、生物雾等。雾按其微结构和温度可分为三种:(1)暖雾,由温度高于0℃的水滴组成;(2)过冷雾,由温度低于0℃的过冷水滴组成;(3)冰雾,由冰晶组成。其中过冷雾常能通过人工催化而被消除。
冻雨是由过冷水滴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低于0℃的雨滴在温度略低于0℃的空气中能够保持过冷状态,其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当它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严重的雨凇会压断树木、电线杆,使通讯、供电中止,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威胁飞机的飞行安全。冻雨出现时地面往往不太寒冷(0?-3℃),上空为逆稳,有一层温度高于0℃的暖层。降水在暖层里为雨滴,下落到近地面大气中就成为过冷却的冻雨,往往会造成一些危害。
大雪表明这时降雪开始大起来了,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自冬至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是一年当中最冷的季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节气的到来表示天气会变得更加寒冷。
一般指日(24小时)降水量25-49.9毫米。
一般指日(24小时)降水量100-250毫米 。
由过冷水滴组成的,与温度低于0摄氏度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
24小时降雪量5.0-9.9毫米的为大暴雪。
24小时降雪量20-29.9 毫米的为大暴雪。
天空中有4-7成的中、低云或6-10成的高云时的天空状况。
在低气压系统中,气压值最低点。
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大气涡旋,称为“低气压”简称为低压,也称为气旋。在北半球,低压区的气流作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气流作顺时针旋转。气旋按其所在地理位置和热力属性的不同,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两类。
从低压区中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简称为槽,槽中的气压值比两侧的气压要低。在天气图上。低压槽一般从北向南伸展。凡从南向北伸展的槽称为倒槽,从东向西伸展的槽称为横槽。从北向南伸展的低压槽一般是处于西风气流中,而横槽是在东北气流与西北气流的交界处,倒槽则是处于偏东气流之中。槽中各条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联线称为槽线。在对流层的中下部,低压槽附近的气流呈辐合上升的形式,故在低压槽附近易产生气旋等天气系统,并常伴有雨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简称东亚槽。亚洲大陆东岸(1400E)附近,对流层中上部常定的西风大槽。系海陆分布及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大气运动产生热力和动力影响的综合结果。
是对流层下部离地面1000?4000米层中的一支强风带,中心风速一般在12米/秒,最大可达30米/秒。
盛行于东亚地区的季风。中国、朝鲜和日本都属于东亚季风区。
一年中,比较寒冷的半年。在北半球,一般指秋季10月经冬季到春季3月的这段时间。这期间,太阳直射点从赤道逐渐南移到南回归线后,再返回到赤道。相应的其日照时间较短,接收太阳辐射热量少,是一年中气温较低的半年,故也称为冷半年。
位于北半球大陆东部和南部,与温和夏雨气候接壤。南北跨度大,从40°N 略偏南直至北极圈附近。冬季寒冷但南北差别很大,最冷月平均温度在南部仅稍低于0℃,而北部则可达-40℃。夏季南北差异小,最热月平均温度在南部高出20℃,而北部在2℃左右。北部夏季很短,而最高温度常高出25℃,极端最高温度有时高达39℃;而南部夏季,则日最高气温常高出30℃。年降水量在南部为500?1250mm,北部则为500mm以下。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季,以对流性阵雨为主。属于这一气候的主要地区有我国华北平原与东北地区、朝鲜与日本北部以及西伯利亚勒拿河上、中游与北美的大湖区域附近等。
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的西部和广大内陆地区,为极地气团的源地,天气稳定、寒冷,冬季温度降到零度以下,沿海地区(挪威一带)最冷月平均气温为-5~-10℃,而在内陆与东部地区则可降到-20℃以下。最暖月平均温度为10--20℃。年降水量不到500mm,但季节分配较均匀。积雪期长,生长期短,夏热不足,不利于农业发展,但可成为重要的林业基地。地区包括:在欧洲大陆上除被勒拿河流域中断的那部分外,几乎从挪威一直延伸至勘察加半岛,在北美从阿拉斯加西部横贯整个大陆至纽芬兰。
初春(一般指三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5天的平均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2℃以上时称为倒春寒。
出梅进入盛夏已数日,长江中下游气象要素已具盛夏特征后又再转入具有梅雨特点的天气。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位置划定的,属于阳历的范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之一。
厄尔尼诺为西班牙语“EI Nino”的音译。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水每年都会出现季节性增暖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则被当地渔民称为厄尔尼诺,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那些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现象。8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发生频数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加强。
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沿岸海水温度激烈上升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年末圣诞节前后,所以当地人成为“圣婴”(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
风暴潮是发生在近岸的一种海洋灾害。它是由强风或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对海面作用导致水位急剧升降的现象,常给沿海一带造成危害。
空气的水平流动现象。用风向和风速表示:风向分十六个方位;风速用风级或多少米/秒表示,分用2分钟的平均情况表示的平均风速和瞬间情况代表的瞬时风速。 风的强度用风速表示,一般采用蒲风级或多少米/秒来衡量,分十三级: 静风:即0级风。 和风:即4级风。风速在5.5-7.9m/s之间的风。 微风:即3级风。 大风:即8级风。平均风速为17.2-20.7m/s的风。 狂风:即10级风。 暴风:即11级风。风速在28.5-32.6m/s之间的风。 飓风:即12级以上风。(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力12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称为台风)。 阵风:瞬间风速忽大忽小,有时还伴有风向的改变,持续时间十分短促的现象。 黑风:瞬间风速较强、能见度特低的一种强沙暴天气。 干热风: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天气。 寒露风:秋季冷空气侵入后引起显著降温使水稻减产的低温冷害。 季风:盛行风向一年内呈季节性近乎反向递转的现象。 信风:即贸易风,低层大气中由副热带高压南侧吹向赤道附近低压区的大范围气流。 海风:沿海地区,由于大陆地面白天增热而产生的从海域吹向陆地的风。 陆风:沿海地区,由于大陆地面夜间辐射冷却而产生的从陆地吹向海域的地面风。 下击暴流:一般在地面或地面附近引起辐散型灾害性大风的强烈下沉气流。 风切变:风矢量在特定方向上的空间变化。 山风:在山区,由热力原因引起的夜间由山坡吹向谷地的风。 谷风:在山区,由热力原因引起的白天由谷地吹向山坡风。 飑: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常伴雷雨出现。
悬浮在大气中的砂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
也称亚热带。南、北纬越25?35度间、地理上将其范围扩大为南、北纬25?40度一带。
副热带高压是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它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系统。副热带高压的东部是强烈的下沉运动区,下沉气流因绝热压缩而变暖,所控制地区会出现持续性的晴热天气。而副热带高压的西部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易出现雷阵雨天气。随着季节的更迭,副热带高压带的强度、位置也会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从1月到7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呈现出向北、向西移动和强度增强的趋势;从7月到1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则有向南、向东移动和强度减弱的动向。这种季节性的变化,还具有明显的缓慢式变化和跳跃式变化的不同阶段。
通俗的讲,就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锋面就是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的交界面,或者叫做过渡带。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也简称为锋。锋面的长度与气团的水平距离大致相当,由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宽度比气团小得多,只有几十公里,最宽的也不过几百公里。垂直高度与气团相当,几公里到十几公里。锋面也有冷暖、移动、静止之分。
天气图上温度水平梯度大而窄的区域,如果它又随高度向冷空气团一侧倾钭,这样的等温线密集带通常称为锋区。实际上,锋区就是密度不同的两个气团之间的过渡区。锋区的水平宽度约为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
相邻气层间畀面两方的风速不连续所伴有的一种动力不稳定现象。当飞机飞经这种区域肘会产生颠簸,风切变越大飞木几颠簸越剧热。
我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盛夏(多指7?8月)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
即温和常湿气候及温和冬干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它位于大陆东岸25到35--40°一带。冬季由大陆性高压所控制,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0°,降水较少。夏季由热带海洋性气团所控制,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在22℃以上,年雨量为750?1650mm ,以夏雨为主。我国东部、日本、朝鲜、美国东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和阿根廷等地区属于这类气候。
沿背风坡下吹的干热的地方性风。最早指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谷地变得干热的气流。这是由于气流在迎风坡上升释出水汽而得其凝结热,在背风坡一侧以干绝热下降增温所致。在中纬度相对高度不低于800?1000米的任何山地都会出现焚风现象,甚至更低的山地也会产生焚风效应。1956年11月13、14日太行山东麓石家庄气象站曾观测到在短时间内气温升高10.9℃的焚风现象。焚风可以促进春雪消融,作物早熟;同时,也易引起森林火灾、干旱等自然灾害。
用来指示风向的装置。
测量风的仪器。
测量辐射能量的仪器。
是探测晴空大气中风垂高度化的一种雷达设备。
预计未来某时段内最高温度将出现高于35℃时,即发布高温警报。主要是引起人们警惕并及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在高气压系统中,气压值最高点。
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大气涡旋称为“高气压”,简称“高压”。其中空气自中心向外围流散,因受地球转动的影响,在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流动。在高压区内无锋面存在,多出现下沉气流,故少云、雨和大风天气。高压或称为反气旋按热力结构可分为两种。
天气图上的等压线或等高线不闭合而呈V型或倒٨型突出的高气压区域。其中等压线或等高线的反气旋(北半球顺时针)曲率为最大值各点的联线称为脊线。高压脊内气流辐散下沉,故一般云雨较少。
暖气团、较冷气团和更冷气团相遇时先构成两个锋面,然后其中一个锋面追上另一个锋面,即形成锢囚锋。我国常见的是锋面受山脉阻挡所形成的地形锢囚;或冷锋追上暖锋,或两条冷锋迎面相遇形成的锢囚。它们迫使冷锋前的暖空气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我们将冷锋后部冷气团与锋面前面冷气团的交界面称为锢囚锋。
是围绕地球的强而窄的气流。它集中在对流层上部或平流层中,其中心轴向是准水平的,具有强的水平切变和垂直切变,有一个或多个风速极大值,叫急流带。
在大气热力学和化学中,指不含水汽的空气。而把含有水汽或湿度较大的空气称为湿空气。
高空形势图上,具有气旋式(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且高度比四周为低的涡旋。在高空常与冷空气中心相配合,故又称为高空冷涡。冷涡外围特别是冷涡的东南象限由于低层空气暖,而高层空气冷,存在着较强的对流活动,因此常伴有雷阵雨等强对流天气。
在相当高的高原条件下形成的气候。高原气候的主要特点是:(1)太阳辐射强而辐射差额小。由于高原的海拔高度大,大气层厚度、空气密度、水汽含量和大气气溶胶含量相应减少。所以,高原地区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大,其中紫外线辐射强度尤为显著;(2)温度日较差显著,可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高出1?2倍;(3)降水明显地受地形影响。一般迎湿润气流的高原边缘是一个多雨带,而背湿润气流一侧和高原内部,雨量较少。(4)风力大,多大风、雷暴和冰雹等天气。
全球的高地以不同走向分布于各个纬度带,故其气候差异甚大。这里的高地指西藏高原及其毗连山地、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东非高原的山地、北美落基山与内华达山和南美的安第斯山等海拔较高的山地。
长期无雨或少雨,使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的气象灾害。
未来将遭受强烈冷空气侵袭地区的气象台站发布的警告性天气预报。警报内容包括冷空气源地和前锋位置,预计影响的时间、范围以及大风、降温情况。每年秋季到翌年早春,我国大部地区都可能受到寒潮的侵袭。寒潮前锋经过的地方,短期内气温急降,风速骤增增,并常伴有雨或雪;前锋过后,若天气晴朗,风力微弱,则可出现冰冻和霜。 中国气象局曾规定:一次冷空气侵入,24小时内降温10℃以上,同时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者称为寒潮。
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也预示天气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我国华南4?6月间出现的多雨时期。它区别于7?10月间受以台风、热带辐合带等热带天气系统影响为主的后汛期。前汛期中绝大多数降水过程都与冷暖空气的交绥以及华南低空西南急流有关,只有少数是受台风或其它系统影响。前汛期中造成降水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冷锋、静止锋、切变线、西南低涡以及中尺度低值系统等。这一时期内常出现暴雨。
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一种特殊型天气现象。主要指渭水流域、汉水流域、四川东部、云南东部等地区的秋雨。秋季频繁南下的冷空气,因受地形阻挡,易与原停留在该地区的暖湿气流相互激荡,使锋面活动加剧,产生降水天气。一般降水量仅次于夏季,多于春季。
华北、东北的雨季平均为7月上旬到8月底之间。
邻近海洋地区的气候。如海岛或盛行风来自于海洋的部分大陆地区的气候。海洋性气候的主要特点:(1)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小,冬暖夏凉;(2)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以及气温极值出现的时间均比大陆性气候地区迟,夏、秋季来的晚,且春温低于秋温。最暖月出现在8月,有的甚至延至9月;最冷月则在2月,高纬地区可推迟到3月;(3)降水日数多、强度小,降水量的季节分布比较均匀;(4)多云雾天气,湿度大。多数临近海洋的大陆地区,都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西欧沿海地区是大陆上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区。
秋季冷空气侵入后引起显著降温使水稻减产的低温冷害。在中国南方,它多发生在“寒露”节气,故名“寒露风”。 (低温影响水稻开花、授粉、受精和灌浆过程的正常进行,造成稻谷的秕粒率增加,稻穗轻,翘起,俗称“翘穗头”,寒露风对水稻危害的气象指标因水稻品种和发育期而不同。 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初期,一般当日平均气温低于20℃或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17℃时,水稻生理活动遇到障碍,造成谷粒畸形形成空壳。低温强度增大,持续天数增加,危害明显加重。在水稻抽穗开花期,当日平均气温持续三天以上低于18--20℃,梗稻受害;日平均气温持续三天以上低于20-22℃,籼稻受害。)
我国北方草原冬季少雪或无雪,使牲畜缺水,疫病流行,膘情下降,母畜流产,甚至造成大批牲畜死亡的现象。
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被称为季风。受季风支配的区域里的气候又被称为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区一般夏季受海洋气流影响,冬季受大陆气流影响,主要特征为冬干夏湿。
在西南季风期,位于印度半岛中部的低气压槽。
是指大气中一股强而窄的气流带。急流的水平长度达上万公里,宽数百公里,厚几公里。急流中心的长轴称为急流轴,它近于水平分布。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的上部必须大于或等于30米/秒,它的风速水平切变量级为每100公里5米/秒,垂直量级为每公里5?10米/秒。按急流出现的高度不同,一般可分为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
在赤道上空地球同步轨道上工作的气象卫星。
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为90度的气象卫星。
是相对于大型计算机而言的一种运算速度更高、存储容量更大、功能更完善的计算机。它通常是指每秒中能运算5000万次以上、存储容量超过百万个字节的电子计算机。
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气象上常用的气温,是指离地面1.5米高度上百叶箱中干球温度表所测的空气温度。单位,摄氏度(℃)。
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和潮湿程度的的物理量。地面湿度,是指离地面1.5米高度上百叶箱中测的空气湿度。常用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来表示湿度的大小。
根据天气预报的风、涡度及天气状况、大气稳定度、混合层高度等气象因子,用数值预报模式,对污染源强度进行未来24小时预报的扩散计算,从而做出空气污染预报。如果污染源强度很强,超过了当地污染警戒线,则发布空气污染警报,呼吁社会合作,政府重视,民众采取自我保护措施。
部分地区(占总区域的30?60%) 局部地区(小于总区域的30%) 大部地区(大于总区域的60%) 我国北部(秦岭、淮河以北的我国国土) 我国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 华南:福建中南部、广西、广东、海南 华北:内蒙中部、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北部、河南北部 江南: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江西、湖南、湖北西南部、福建北部 江淮:长江到淮河之间的区域:苏皖中部、河南南部 黄淮:黄河到淮河之间的区域:山东南部、河南中南部、苏皖北部 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 渭水流域: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 汉水流域:陕西南部、湖北的长江以北 西北东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 西南东部:云南、贵州、四川 四川盆地:四川东部、重庆 西南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陕西) 云贵高原(云南、贵州的高原部分) 青藏高原东部:青海东南部、川西高原、西藏东部 沿海:靠近海的陆地 副热带或亚热带:南、北纬度约25?35度间、地理上将其范围扩大为南、北纬度25?40度一带。为温带与热带间的过渡性地带。 低纬度:南、北纬度约30度至赤道间的纬度带。全年为热带气团与赤道气团所控制,温度终年都高,随季节的变化并不明显。信风与热带辐合线位于这一纬度带,降水随季节的变化则较显著。低纬度地域广大,约占全球面积的一半。 中纬度:南、北纬度约30?60度间的纬度带。高、低纬度的盛行气团在这一带相互交迭,气旋活动频繁,季节变化明显。 高纬度:南、北纬度约60度以上地区。全年以极地气团及北(南)极气团活动为主。冬季长,夏季短或完全无夏季。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它必定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因此场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形成雷暴的积雨云发展旺盛,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很复杂,但总的说来,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云的中、下部以负电荷为主,云的下部前方的强烈上升气流中还有一范围小的正电区。因此,云的上、下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放电,这就是平常所见得闪电现象,放电过程中,闪道中的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当云层很低时,有时可形成云地间放电,这就是雷击。因此,雷暴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是积雨云及其伴生的各种强烈天气的总称。雷暴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单个雷暴的生命史一般不超过2小时。我国雷暴是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冬季只在我国南方偶有出现。雷暴出现的时间多在下午。夜间因云顶辐射冷却,使云层内的温度层结变得不稳定,也可引起雷暴,称为夜雷暴。
龙卷也称龙卷风。从积雨云中伸下的猛烈旋转的漏斗状云柱。它有时稍伸即隐,有时悬挂空中或触及地面。龙卷漏斗云的轴一般垂直于地面,在发展的后期,当上下层风速相差较大时,可成倾斜状或弯曲状。其下部直径最小的只有几米,一般为数百米,最大可达千米以上;上部直径一般为数千米,最大可达10Km。龙卷的尺度很小,中心气压很低,造成很大水平气压梯度,从而导致强烈的风速,一般估计为50--150 m/s,最大可达200 m/s。由于气流的旋转力很强,常将地面的水、尘土、泥沙夹卷而起,其破坏力变动范围很大,弱者仅能卷起稻草捆和(或)衣物;强者可拔树倒房,甚至把人,畜也一并升起,经过水面时可吸水上升如柱(这时称水龙卷),所以龙卷范围虽小,但造成的灾情却很严重。龙卷的移向、移速是由其母云(产生龙卷的积雨云)的移动决定的,母云的移速通常为每小时40--50Km,最快可达90--100Km。其移动路径多呈直线,一般只有数公里,个别可达数十公里。龙卷是强对流天气的产物,常发生于我国北纬20-50度地带地层大气层结具有很大对流不稳定的地区,往往与锋面、气旋或热带性雷暴相伴随。登陆后的热带气旋移到中纬趋向衰亡时,也很容易出现龙卷,有时还可出现在热带地区。根据龙卷产生的地区可分为陆龙卷(产生在陆地上空)和水龙卷(产生在海面或水面上空)。
这个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寒冷即将结束,天气逐渐的回暖,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地从南到北逐渐呈现出一片万物复苏的景象。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在立春的时候能够看到万物吐绿的只有在江南、华南,而北方地区,我们还要在耐心的等待上一段时间,才能够感受到吹面不寒的杨柳风。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这个节气过后,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 该时节气温、降水大幅增加,物候特征明显。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按照气候学上以候(5天)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为春、 秋的标准,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时多未入秋,仍然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也还看不到凉风阵阵、黄叶飘飘的秋天景色。
说到“冬”,自然就会联想到冷。“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的音译,是“小女孩”的意思。气象学家用以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从近50年的结果来看,这种现象发生频率少于厄尔尼诺,强度也比厄尔尼诺弱,持续时间则大多数偏长。
雷暴并伴有阵雨的天气现象。
伴随闪电的声音。
即龙卷风,从积雨云中伸下的猛烈旋转的漏斗状云柱。
产生在陆地上空的龙卷。
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热量放散温度下降而凝结在其上的水珠。
多出现在中高纬度的大陆地区,主要由冷空气组成,故习惯上称为“冷高压”,或冷性反气旋。其强度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弱,到三、四公里高度上多变成高压脊。
在西风带中,具有明显温度槽配置的西风槽。
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性对流天气。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有冰雹和龙卷。
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了原来暖气团所在的位置。
冷空气和暖空气是从气温水平方向上的差别来定义的。即位于低温区空气称为冷空气.
夏季3个月(或2个月)气温显著低于多年平均值的情况。有时夏季平均气温能低于多年平均值1℃以上,夏季气温过低会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冷害。冷夏对我国东北地区及日本北部都是一个严重的灾害天气。
连续3?5天以上的连续阴雨天气现象,中间可以有短暂的日照时间,但不会有持续一天以上的晴天。7天以上为长连阴雨。连阴雨天气的日降水量可以是小雨、中雨,也可以是大雨或暴雨。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这时北方正是割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俗称“芒种忙两头,忙收又忙种”,这是一个收获与播种的大忙季节。
白色不透明的比较扁的或比较长的小颗粒固态降水,直径常小于1毫米,着硬地不常反弹。
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
从我国江淮流域一直到日本南部每年初夏(6-7月)常常出现的一段降水量较大,降水次数频繁的连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又因这时温高、湿重、雨多,器物容易受潮生霉,故名霉雨。一般为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出梅后盛夏开始。
多出现在副热带地区,有时也会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若中心暖于四周的高压(反气旋),系统深厚,垂直伸展范围很大,有时可达到平流层底部。
夏季对流层上部全球最强大、最稳定和范围最大的高压。
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暖锋。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就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
位于高温区的空气称为暖空气。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高的大气现象。有逆温层存在时,大气层结稳定,具有抑制对流的作用。逆温层下面常聚集着大量的气溶胶粒子和水汽,有利于云、雾的形成,而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对大气污染有重要影响。
发生在东南太平洋与印度洋及印尼地区之间的反相气压振动。即东南太平洋气压偏高时印度洋及印尼地区气压偏低;反之亦然。
太阳中心从出现在一地的东方地平线到进入西方地平线,其直射光线在无地物、云、雾等任何遮蔽的条件下,照射到地面所经历的时间。单位,小时(h)。
热岛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使得城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幅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包括改变大气成份和水汽含量,向大气释放能量,以及改变下垫面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等所产生的气候效果。
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发生的气旋性涡旋称为热带气旋,是热带天气中的主要影响系统。与温带气旋相比,其内部结构、形状、移动方向及其发展能量来源等方面均不同。热带气旋区域内的风速以近中心为最大,世界气象组织以近中心最大风速的大小将热带气旋划分为四个等级:热带低压10.8-17.1米/秒(6-7级),热带风暴17.2-24.4米/秒(8-9级),强热带风暴24.5-32.6米/秒(10-11级),台风32.7米/秒以上(12级)。强烈的热带气旋伴有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活动范围很广,具有极大的破坏力,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系统。
形成于热带地区的低气压,在多国家指最大风速小于17米/秒的热带气旋。
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力达8?11级的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曾称台风。
月平均温度25--28℃,温度年较差一般不到2、3℃,远小于其日较差8--10℃,日最高温度通常低于32℃,极端最高温度很少高出38℃。年雨量一般多于1500 mm,其月分布均匀,降雨多属于局部雷雨。景观以赤道雨林为主。属于这一气候的主要地区有亚马逊河流域、中美洲迎风沿岸、刚果盆地、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菲律宾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等。
纬度位于自5--10°至15--20°。夏季赤道低槽移至这一带,盛行赤道气团,冬季受信风气流控制,盛行热带气团。月平均温度18--25℃以上,最热月出现在太阳高度达最高之前的5月或6月(被半球)。具有明显的干季与雨季。许多地点连续几年有一至几个月完全无雨。年降雨量一般1000?1500mm ,显著少于热带常湿气候型。雨量变率大,旱涝自然灾害经常发生。主要地区有:中美洲西部、南美西北部与巴西内陆高原及其邻接玻利维亚与巴拉圭的地区、非洲中南部与东部、马达加斯加岛西部、东南亚与印度的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北部。
中心地带约位于南、北半球20--25°。热带干旱气候最热月温度普遍升至30℃以上,极端最高温度都高出50℃,利比亚沙漠曾观测到58℃的全球最高温度。温度年、日较差都较大,日较差一般达15--25℃,冬季最低温度有时会降到0℃以下。年降水量少,并且无一定雨期,一般为阵性雷雨降水。属于这一气候的地区有横贯非洲北部的撒哈拉,东伸至西南亚阿拉伯到印度半岛西北部(泰尔沙漠),美国西南部至墨西哥西北部,澳大利亚中部,南非中部与西南非沿岸,南美秘鲁与智利北部的西海岸等。
城市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城市中辐射状况的改变,工业余热和生活余热的存在,蒸发耗热的减少而形成的城市市区温度高于郊区温度的一种小气候现象。一天中,以晴朗无风的夏季傍晚热岛效应最为明显。
记录日照时数的仪器。
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出的目标物(黑色,大小适中)的最大水平距离;夜间是能看到和确定的一定强度灯光上午最大水平距离。单位,公里(km)。
沙尘暴是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强沙尘暴是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出现时,黄沙滚滚,混天暗日,是冬春季在沙漠地区和长期缺雨的干松土地上常见的现象。
一年中温暖时期,土壤表面和植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0℃或0℃以下,而引起植物损伤乃至死亡的农业灾害。温带地区,不同植物忍耐低温的能力不同,所以霜冻的指标也不同。如大豆苗期-40℃时开始受害,棉花幼苗在-2℃时出现冻死,甘薯叶子受害温度则是0℃。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时期其抗霜能力也不一样。如冬小麦拔节后1-5天,叶面温度-7℃至-8℃时才会发生较重霜冻害;拔节后6-10天,其受冻指标为-5至-6℃;拔节后15至20天,则为-2至-3℃;到了开花期,叶面最低温度低于0℃就会造成不育。 防御霜冻害的方法除选择适宜的种植地区、品种和调整播种期外,还经常采用熏烟、覆盖、灌水、喷水以及燃烧重油等方法。
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霜降节气预示着天气渐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现象。
天空中有1-3成的中、低云或4-5成的高云时的天空状况。
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放电时伴随的电光。但不闻雷声。
表示空气干湿程序,即空气中所含水汽多少的物理量。
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产生在海面或水面的龙卷。
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在温度低于0摄氏度的地面上或近地面物体上的白色松脆冰晶。
把含有水汽或湿度较大的空气称为湿空气。
春季是一年四季中,从冬季到夏季之间的季节,气象上指3?5月一段时期;夏季是四季中从春季到秋季之间的季节;秋季是四季中从夏季到冬季之间的季节,我国规定立秋日开始到立冬前夕止;冬季是四季中从秋季到春季之间的季节,气象上指每年12月到翌年2月。
一年中温暖时期,土壤表面和植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0℃或0℃以下,而引起植物损伤乃至死亡的农业气象灾害。温带地区,不同植物忍耐低温的能力不同,所以霜冻害的指标也不同。
我国旧历中所规定的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个连续时段。即头伏、二伏和三伏,统称为伏天或三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或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或三伏)的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
测量空气温度或空气中水汽含量的仪器。
探测闪电发生的强度、方向、频率及其变化的仪器。
早上(05---08) 上午(08---12) 中午(12---14) 下午(14---18) 傍晚(18---20) 下午到夜里(14---次日05) 今天夜里(20-----次日05) 今天夜里到明天白天(20---次日20) 今天夜里到明天(20---后天08) 明天白天(08---18) 午后到上半夜(12---24) 夜里起(23---) 后天(预报时起---48小时) 大后天(预报时起---72小时) 三天以上用日期表示(如:5月20日等)
是指太阳外层大气向外射出的高速稳定粒子流。太阳外层大气?日冕,具有极高的温度,稳定地向外膨胀,热电离气体粒子连续地从太阳向外流出,就形成太阳风。
太阳光球上经常出现的阴暗斑点。它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根据统计,地球上天气或气候反常均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密切关系。
一般指日(24小时)降水量大于250.0毫米。
24小时降雪量大于等于30毫米的为特大暴雪。
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与北极气团的支配。年平均温度低于0℃,最热月平均温度虽然高于0℃,但仍然低于10℃,这是它分别与永冻气候及冬寒常湿气候相区别的指标。这种气候条件下只能生长低等植物的苔原群落,故以它命名。夏季有时日最高气温可升至15--18℃,但每月都有霜冻。冬季漫长,白昼短,极端最低温度可达-40~-45℃。年降水量一般都不到350mm,主要为气旋性风暴。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濒临北冰洋的大陆沿岸,其南部与冬寒常温气候相接。南半球因相应的纬度为大洋所围绕,除个别岛屿外,基本不存在苔原气候。
太阳和月亮的引潮合力的最大时期(即朔和望时)之潮。由于海洋的滞后作用,海潮的天文大潮一般在朔日和望日之后一天半左右,即农历的初二、初三和十七、十八日左右。蒴、望如遇月近地点,其引起的潮汐振幅则更大。
随探空气球上升,用敏感元件直接测量大气压力、温度和相对温度层结曲线的无线电遥测仪器。
晴:天空云量不足3成 晴到多云:天空云量不足3成转天空云量占3-8成 多云:天空云量占3-8成 阴:天空云量占9成或以上 小(阵)雨:日降雨量不足10毫米 中雨:日降雨量10.1-24.9毫米 大雨:日降雨量25.0-49.9毫米 大到暴雨:日降雨量50.0毫米以上 雷阵雨:忽下忽停并伴有电闪雷鸣的阵性降水 雨加雪: 小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不足2.5毫米 中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2.6-4.9毫米 大到暴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达到或超过5.0毫米 冰雹:小雹核随着积雨云中激烈的垂直运动,反复上升凝结下降融 化, 成长为透明层和不透明层相间的小冰块(一般有4-5层)降落 霜冻:温度低于0℃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时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统称霜冻. 雾:指贴地层空气中悬浮 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集合,这种集合体使水平能见距离降到1000米以下时称为雾,当能见距离降到1000~10000米之间称为轻雾。 台风: 冻雨:雨滴冻结在低于0℃的物体表面的地面上,又称雨淞(由雾滴冻结的,称雾淞),常坠断电线,使路面结冰,影响通信、供电、交通等。 霾: 扬沙: 沙尘暴: 雾松:雨滴冻结在低于0℃的物体表面和地面上,以称雨淞(由雾滴冻结的,称雾淞),常坠断电线、使 路面结冰,影响通信、供电、交通等。 浮尘: 风:
雾是悬浮在近地面层大气中大量微细水滴的可见集合体。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华的结果。 城市雾是发生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集中的城区及其相关设施(机场、港口及高速公路等)的雾,城市雾的出现往往叠加了城市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雾本身就具有局地性的特征,而城市雾则是发生在局地性极强的城市环境中的雾。
雾:悬浮在贴近地面的大气中的大量微细水滴(或冰晶)的可见集合体。雾和云的区别仅仅在于是否接触地面。雾使地面的水平能见度显著降低。按国际气象组织规定,使能见度降低到1公里以下的称为雾,能见度在1?10公里为轻雾。 轻雾:悬浮在大气贴近地面层中的大量微小的多少具有吸湿性的水滴的集合体。
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
温带气旋是出现在中高纬度地区而中心气压低于四周近似椭圆型的空气涡旋,是影响大范围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温带气旋的直径平均1000公里,小的也有几百公里,大的可达3000公里或以上。气旋随高空偏西气流向东移动,前部为暖锋,后部为冷锋,两者衔接处的波动南侧为暖区。温带气旋从生成,发展到消亡整个生命史一般为2-6天。同一锋面上有时会接连形成2-5个温带气旋,自西向东依次移动前进,称为“气旋族“。温带气旋对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多风雨天气,有时伴有暴雨或强对流天气,有时近地面最大风力可达10级以上。
中纬度地区的气候。气温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全年有移行气旋的影响。按地理位置不同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沙漠与半干旱气候。
位于大陆西岸温和冬雨气候的向极地一恻,常年盛行中纬度西风气流,自大洋吹向大陆,并伴有暖洋流,携带大量热量和水分。这一气候海洋性最为显著。最暖月平均温度15--20℃,日最高温度通常不超过25℃,极端最高温度有时也可达35℃。最冷月平均气温,除高地外一般都在0℃以上。有时因大陆寒潮影响出现短暂冰冻天气。夏季比同纬度凉,冬季比同纬度暖。年降水量差别很大,变化于500?2500mm 之间,有时甚至超过2500mm。地区:西北欧、北美加里福尼亚至阿拉加斯加东南部的太平洋沿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与新西兰等地。
分布在纬度30至40度左右的大陆西岸地区的气候类型。冬季极锋带移至这里,多气旋活动,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支配,炎热少雨。地区:地中海沿岸的南欧、北非和西南亚、北美加利福尼亚沿岸、南美智利中部、澳大利亚西南沿岸和南非好望角一带。
分布在纬度30—40度的大陆东部。夏季副热带高压西侧流出的不稳定热带海洋气团流入这一带,湿度高、炎热多雨,最热月平均温度一般在27℃左右,平均日最高温度30--38℃。冬季,受极锋影响,尚有少量降水。但东亚地区,冬季受强烈大陆高压控制,降水极少。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5?12℃。年降水量750?1500mm 。属于这一气候的地区:我国南部和东部、日本南部、印度北部、南非那塔尔沿岸、澳大利亚东部沿岸、美国东南部及阿根廷东北部和其邻近地区等。
温带森林气候与温带沙漠气候之间的过渡气候。这种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较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平均降水量为200-450mm,集中在夏季,干燥程度不如沙漠气候。分布范围,从黑海沿岸往东,横贯中亚,经蒙古的边缘地区、中国的准葛尔盆地,内蒙古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西部,东西连成带状;在中美中西部为一南北向的宽带;在南美南部东海岸也有一狭长地带。
它位于北纬40°至60--65°之间的内陆与大陆东岸。冬季在大陆性气候控制下,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南部为0℃以下,北部接近-40℃。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南部26--27℃,北部接近20℃。生长季南部约200天,北部仅50-70天。属于这一气候区的有:中国东北、西伯利亚大部分、阿拉斯加与加拿大大部分以及美国五大湖附近。
北半球温带干旱气候与热带干旱气候相连接。冬季较冷,温度一般都降到0℃以下。夏季的极端最高气温可升至40℃以上,温度年较差可达40℃左右,日较差也较显著,形成早穿棉午穿单的生活习惯。年降水量一般不到200mm。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及其迤东一带,即中亚细亚、我国西北部、蒙古、北美大平原及西部山间盆地。南半球仅限于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
全年温和常湿的气候。分布在纬度40到60--65°之间的大陆西岸。这类气候全年在盛行西风影响下,气旋频繁过境,年雨量500-700mm ,在地形有利地区多达2500mm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暖月又低于22℃,年较差远小于同纬度的内陆与东岸地区。属于这一气候的有西北欧、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智利南部、南非及澳大利亚的东南一小部分。
温带大陆腹地沙漠地区的气候。极端干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 ,有的地方甚至多年无雨。夏季炎热,白昼最高气温可达50℃或以上;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气温年较差较大,日较差也较大。云量少,相对日照长,太阳辐射强。自然景观多为荒漠,自然植物只有少量的沙生植物。中亚和中国塔里木盆地属沙漠气候。
测量温度的仪器。
积雪表面到达地面的垂直深度。单位,厘米(cm)。
二十四节气大多可以顾名思义,但是小满却有些令人费解。原来,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俗话说:“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并提醒人们注意提防干热风的侵袭。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又称为“日长至”。不过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夏至以后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这个节气表示已进入暑天,天气将开始炎热逼人。
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
反映气温变化的节令。虽然它叫小寒可往往却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候。描述了小寒期间,民间如何度过腊八这样一个重要民俗节日的情景。
一般指日(24小时)降水量0.1-9.9毫米。
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混合物(雪团)组成的降水。
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固态降水,直径约2-5mm,下降时常显阵性,着硬地常反弹,松脆易碎。
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风而行,并不能判定当时天空是否有降雪,水平能见度一般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当时气温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它反映了空气距饱和空气的程度。
盛行于西风带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中一股强而窄的气流。水平宽度几百公里,垂直厚度几公里,长几千公里弯弯曲曲自西向东围绕整个半球。
风向为西南的夏季季风,主要盛行于南亚和东南亚一带。印度夏季季风为西南季风的典型代表
日最高气温³25℃之日。为标志热夏的一个指标。
一年中,比较炎热的半年。在北半球,一般指4--9。这期间,太阳直射点从赤道逐渐北移到北回归线后,再返回到赤道。相应的其日照时间较长,接收太阳辐射热量多,是一年中气温较高的半年,也称为暖半年。
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云高是指云底距离测站地面的垂直距离。
当这个节气到来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离温暖的春天更近了,今后飞舞的雪花将会逐渐地退出天气的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多的滋润生命的雨水。雨水节气过后农民朋友又要开始忙起来了,南方的春耕育秧活动即将展开。
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滴。
半融化的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悬浮在贴近地面的大气中的大量微细水滴或冰晶或两者混合(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和冰雪粒)的可见集合体。它的底部不接触地面。根据云的云底高度和外形特征,初步分为高三族十属:三族为高云(4.5公里以上)、中云(2.5?4.5公里)、 低云(0.1?2.5公里);十属为卷云、卷层云、卷积云、高层云、高积云、层云、层积云、雨层云、积云和积雨云。在此基础上,根据外形特色、排列情况、透光程度、演变情况等又细分为二十九类。 [强度等级标准] 强度以云量(云遮蔽天空的成数,分总云量和低云量)多少为度量单位,分三个等级:天空无云或虽有零星云层但云量小于天空面积1/10,为晴;有4?7成的中、低云或者有6?10成的高云,为多云;中、低云总云量有8成以上,为阴。
天空阴暗,密布云层,或天空虽有云隙而仍感到阴暗(总云量8成以上),偶尔从云缝中可见到微弱阳光的天气现象。
亦称高吹沙(尘)。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中国以新疆、内蒙古等干燥地区多见,并在春季出现,南方极少。
过冷却的液态降水(冻雨)碰到地面物体后直接冻结而成的毛玻璃状或透明的坚硬冰层,外表光滑或略有隆突。
大量烟尘(一种固体颗粒气溶胶,一般由草原或森林火、工厂排放、火山爆发等原因造成)存在空气之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大气现象。
主要指北极地区、格陵兰岛与南极大陆。这些常年冰盖地区是全球气候的最大冷源,不仅对邻近气候产生影响,而且对两极---赤道间的热量、水分等交换发生重大作用。
由于降水偏多,形成洪涝的气象灾害。
测量降水量的仪器。
指一定口径的蒸发器中的水因蒸发而降低的深度。单位,毫米(mm)。
一般指日(24小时)降水量10-24.9毫米。
降雨时间比较短暂(一阵)、开始与终止时间比较突然的降水。
24小时降雪量5.0-9.9毫米的为中雪。 大雪:24小时降雪量5.0-9.9毫米的为大暴雪。
降雪时间比较短暂(一阵)、开始与终止时间比较突然的降雪。
从对流云中,下降的强度变化很大,开始和结束都很突然的雨夹雪。
在西风带长波槽脊的演变过程中,高压脊不断北伸,致使脊的北部暖空气与母体脱离,并出现高压环流的暖空气堆,因其有阻挡上游波动向下游传递的功能,故称为阻塞高压。
兼有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特点的气旋,可称半热带气旋。
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很少移动时,称为准静止锋,简称为静止锋。在我国华南、天山和云贵高原等地区常见到冷锋由于受到高山阻挡而形成的静止锋。
用来测量进入大气的水分的蒸发仪器。
能自动收集和传递气象信息的观测装置。